战略规划
(2020~2023)
2020年6月
民生通惠公益基金会战略规划(2020~2023)旨在确立基金会的战略定位,引领发展方向,明确工作重点,是基金会未来四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基金会管理层按照逐年实施,持续推进的原则制订年度工作计划,落实战略指标和实施任务。
规划期限设定为四年,覆盖2020年至2023年,在执行过程中将依据内外部环境变化予以调整和完善。
2015-2019年,基金会发展具备初步基础,主要覆盖六大资助领域,建立两个品牌项目,拓展合作伙伴关系,在慈善领域积累影响力。
基金会从2015年成立以来,在过去的5年里从初创到成长,获得良好的社会效应。
基金会对外资助领域涵盖精准扶贫、孤残儿童救治、教育帮扶、医疗服务与救助、环境保护、公共文化发展等,累计资助金额9721.39万元。与阿里巴巴基金会、北京桂馨慈善基金会、爱佑慈善基金会、深圳桃花源生态保护基金会、中国绿化基金会、浙江商会慈善基金会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重点打造了“四个一万工程”、“中美十万强”等品牌项目。
基金会由名誉理事长鲁伟鼎先生发起,民生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出资设立。经过五年的发展,基金会已经从一个初创机构向全国性专业资助型基金会转变;发展阶段也从培育期向成熟期迈进。
2020-2023年,基金会进入发展新阶段,在新一届理事会的指导下,打开发展新格局,拓展全球大视野,为实现基金会的宗旨而继续奋斗。
基金会从资源禀赋出发,围绕全国性专业资助型基金会的战略定位,遵循使命、理念、价值观组成的价值系统,锚定四年中期目标。
1、民生通惠公益基金会是全国性非公募基金会,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均为民政部,3A级基金会。
2、资产规模和持续资金获得能力,与敦和、壹基金、爱佑、阿里巴巴、真爱梦想、和的(美的集团)等知名基金会相当,同属国内非官办基金会财力较高梯队。
3、背靠万向的实业、金融、科技和慈善信托的综合资源支撑,没有筹资压力。
4、资助项目和支出,绝大比例为资助型。
5、工作人员的数量和公益管理经验不足。
6、对公众、同业、学界、受助方的影响力较低。
在万向慈善体系中,鲁冠球三农扶志基金、鲁冠球万向事业基金侧重于治理层面的设计,即“利他共生,共创共享”、“激活智慧,分配未来”的新型战略信托公益模式,而民生通惠公益基金会则实际上是“散财有道”的有效载体。
通济,融通、调济,资源调配;福源,幸福来源,责任与爱心;惠泽,惠及、福泽,滋润万物;民生,人民的生活、希望。
达则兼济天下。作为公益基金会,民生通惠融通调济万向集团和各方面资源,把点滴善心汇聚成爱的海洋,立志成为造福社会的力量之源,惠泽民生的幸福之源,给民之幸福、民之希望。
经营是个大的概念。从战略来讲,须体现全局性、长远性、抗争性、纲领性和相对稳定性;从具体来说,是有目标、讲策略,有诉求、讲效率,有取舍、讲效益。
用经营的思维做公益,是要以经营的战略来谋划公益目标,用经营的策略来开展公益活动,既输血、又造血,既扶贫、更扶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基金会开展一切活动的基本遵循。只有做到有道,福源不会竭,民生得永泽,是真正做对社会、对国家有意义的事。
通过四年的努力,到2023年,民生通惠公益基金会实现:
1、有一套公益管理机制、流程和工具,做到“散财有道,用之快乐”,主动管理年度慈善支出5000万元/年以上;
2、有效传递鲁冠球精神和万向公益价值观;
3、争取5A评级。
未来四年,基金会资助分宏观、战略、特定三个层次展开。
维度 | 核心任务 | 关注领域/项目 | |
资助 战略 框架 | 宏观 | 聚焦社会价值、鼓励公益创新、构建深度影响。 | |
战略 | 拓展广度深度、打造公益品牌、输出价值体系。 | 四个一万工程 | |
中美十万强 | |||
区域民生工程 | |||
公益伙伴工程 | |||
特定 | 巩固资助成果、维护伙伴关系、分享项目经验。 | 千岛湖水基金 | |
布客少儿图书馆 | |||
万向教育基金 | |||
严克强高教基金 | |||
AED守护心计划 | |||
爱佑微笑计划 | |||
其他特定资助项目 |
深刻体会鲁冠球主席“工业反哺农业”、“先富带动后富”、致力于创造长远社会价值和做“受人尊敬的企业”的精神内涵,关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而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所造成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领域;关注对未来有深远影响、迫切性高,但在当下认知度低的议题。重点支持新技术研发、高端人才教育;继续发端于“四个一万”的养老、教育、残疾、特殊需要人群等领域;探索公益模式创新、区块链+公益的前沿领域。
实施有宏观影响和深远效果资助项目。在符合万向公益价值观的领域,资助研究、交流、翻译和出版;资助有影响力的专业研讨会论坛和研究课题;资助能够有效解决社会问题的慈善组织持续成长,构建具有前瞻性的深度影响力。
1、四个一万工程,是基金会的核心品牌项目的执行管理和内涵拓展。为适应经济社会新常态新要求,向两个方面发展:一是深度上的挖掘,探索长效性系统性改善社会问题的解决方案;二是空间上的拓展,在巩固国内成效的基础上,在本届理事会内研究探索海外布局。
2、中美十万强,扩大中美两国学生受益群体,提升海外影响力;推动机构间合作,完善跨国资助后续反馈机制,提升资助效果。
3、公益伙伴工程,推出合作资助品牌计划,将以往零散地对慈善组织的资助,纳入到有管理的合作伙伴协作模式,执行并管理好万向核心高管对外资助承诺;有意识地支持一些公益项目执行机构;培养一些有创造力、有实干精神、能解决社会问题的NGO或个人。
4、区域民生工程,在浙江、重庆等重点区域集中持续推出资助项目,维护媒体和政府关系,持续获得社会和高层关注。既在区域布局上量力而行,也在社会影响上有所集中。
继续支持千岛湖水基金、布客少儿图书馆、教育帮扶、AED投放和急救培训等已经在持续的特定项目。
以社会组织5A标准,进行内部治理和能力建设,争取在2023年进行社会组织评估申请,取得5A评级。对照5A标准,在缺失和不足处提早筹备:建立党支部至少三名党员(党员关系转入基金会),挂靠万向内部上级党组织;增加专职人员,至少配置一名专职财务人员和一名专职公益项目管理人员;加大公益项目管理,必须进行公益项目资助后续反馈,受益人信息追踪到最终真正受益人并留档;固定场所悬挂名称牌匾等。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和发起的企业阿里巴巴集团关系很紧密。资金来自集团及旗下企业的不断捐赠。基金会管理者基本来自企业,目前仍是在职工作人员,执行层放在企业的社会责任部门。企业文化移植到基金会中来。基金会承担阿里巴巴集团的一些企业社会责任实施工作,以“公益三小时”为抓手,建立与集团企业的志愿者组织机制。在重点领域多层次资助布局,包括从高层合作的研究出版到民间设立的草根机构,同时注重参与影响力传播活动。
阿里巴巴公益基金会与民生通惠公益基金会有相似特征,但在价值观传播、影响力效果和项目管理能力上差异甚大。不少方面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慈善行为和受助人,不宣传不展示照片视频;资助群体状况改善,做实事摆数据讲覆盖面;引导公众参与的公益议题,应积极提高社会反响。通过公益项目本身的效果和反馈,提高社会影响力与媒体报道曝光度;加大参与公益行业内的交流活动,参与国际交流,同时注重面上的在民政体系内的印象。